- 6165总站
- 机构
- 资讯
- 公开
- 政务服务
- 专题
- 互动
- 数据
- 业务管理
当前位置:6165总站 > 资讯 > 动态
陶克:用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活动:天堂最新版在线
陶克:用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活动?《天堂最新版在线》?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极大普及,对教学、科研、出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式、互动式教学,如何利用海量线上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立体化出版、实现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有机融合,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除了同行评议、文献计量评议等传统评价方法之外,大家要思考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引入其他评价方法来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地,对高校学术期刊来说,应对数字化的冲击,一定要未雨绸缪,要认识到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3年,AMAZON首席实行官杰夫·贝索斯以私人身份收购《华盛顿邮报》及其旗下数家地方报纸。此后,《华盛顿邮报》开启了贝索斯时代的新一轮数字化转型,在区域扩张、流量提升、渠道更新、技术创新方面独树一帜,被美国业内人士称为“贝式转型”。《华盛顿邮报》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网站月独立访客量达到了6690万,同比增长了近59%,成为全美第一。毫不夸张地说,数字化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期刊会很快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形态。数字化当然并不仅仅是呈现形式的数字化,而是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内容优化到复制生产、传播发行等一系列流程的数字化;唯有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王蒙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对2021年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紧扣“三个新”,切实做到“三个着力”。一是紧扣进入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二是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转变。三是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撬动内需的重要支点作用。,(编辑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研究员)
一是网格化管理是地理空间与权力分配的重新划分。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制定与网格的划分在本质上借鉴了里坊制、坊市制、厢坊制、保甲制等治理模式的逻辑,也即强调政治权力与空间的关联,地理空间的划分和社会空间的生产带来的是政治权力的重新配置。网格化管理是在社区(村)的基础上,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将人、地、物、事、组织纳入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涵盖一定数量居民,并安排相应的网格管理员负责管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目的。网格的划分按照完整覆盖、便利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要求,将管辖范围划分为大小相仿、相互衔接的单元网格,有效调节了现有社区(村)面积与人口分布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政治学问认同是与政治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学问认同,今天现实政治生活中常见的政治观点分歧,往往都是起因于政治价值观的歧异。因此,大家在新时代要加强政治学问的认同,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就需要加强公民的政治价值观认同。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所属政治体制及其政治实践的主观态度,主要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态度等,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对个人的政治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政府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后者往往会为民众提供理想信念、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目标。广大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各阶层的团结统一,防止社会秩序的失衡。据此,在新时代现代化背景下,大家应当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引导,加强新时代的政治价值观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应时代所需的正确政治价值观,增进人民群众的政治学问认同,从而维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社会和谐稳定。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信念、处世态度、利他行动和“大爱”情操,是志愿精神的内核与至高境界。奉献是全人类共同尊崇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显然,这一语境下的“服务”,既是奉献的态度,又是奉献的具体行为和形式。而“团结”的理想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都蕴含着对奉献精神的呼唤与推崇。,其次要形成因地制宜的农户增收长效机制。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优质产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二是建立助农长效机制。在生产端,挑选一部分优质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特别是贫困地区,以特色农产品为对象,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帮助开发高品质的农产品;在销售端,有效借助“互联网+”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助力优质农产品销售。三是加强培育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四是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的保障,是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的重要抓手,要在服务主体、服务能力、服务内容上着力。
优良家风推动公民道德提升,其原因就在于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与道德的养成规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存在优先于个体性存在,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又是家庭能够起到塑造人的道德作用之根源。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无视社会性的个体,充其量不过是生物而并非是人,所以“真正的人”首先是社会性存在。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影响往往都居于基础性地位。如果一个人在幼年和少年之时家教好、在成年之时的“八小时之外”家风正,那么其在社会上就能对应当履行的道德规范做到自觉地予以遵守——中华优秀传统学问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等名言警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倘若今天社会上饱受诟病的“熊孩子”能够在家庭中养成了道德,又怎么会在社会上添乱、在校园中霸凌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资讯媒体发起了“我家的党员”征文、播出了“家风是什么”专题、开设了“家书与家风”栏目……党的资讯舆论工作通过走、转、改的进一步深入,充分认识到家庭美德在实践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从家风、家训、家规这些日常生活入手“以小见大”进而弘扬社会公德,可谓深刻把握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十四五”开局之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如何迈好第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哪些实招?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
【編輯:平間美貴】
相关资讯
- 抓住新机遇,唱响新时代 2023-03-03 11:22
- 黄伟:坚持在文艺实践与创新中突出人民性 2023-03-03 11:37
- 张江:新时代呼唤新文艺 2023-03-03 11:38
- 汪守德:自信之中讲故事 2023-03-03 12:03
- 杜飞进:让学问自信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2023-03-03 11:46
相关新发布
- “学以成人”:让中国与世界亲切对话 2023-03-03 12:07
- 涵养政德 2023-03-03 12:12
- 优秀传统学问如何更好传承 2023-03-03 12:08
- 净化文艺生态 提升学问自信 2023-03-03 12:11
- 周碧雯:继承精神财富 坚定学问自信 2023-03-03 11:58